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提出,“构建产业升级、人口集聚、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”。产业兴衰系于人才,城镇活力源于人才,人才正是推动产城融合、实现良性互动的关键。必须加快构建与产业需求相适应、消除人才后顾之忧、实现人尽其才的发展生态厦门股票配资开户,让人才成为破解产城融合发展的深层密码,书写产城融合发展的崭新篇章。
绘制精准引才“工笔画”,聚合产城融合发展的核心要素。产城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推动人才要素与产业、创新要素发生“化学反应”。要把人才链与产业链、创新链下成“一盘棋”,在保持招引力度不减的同时灵活变通招引策略,让每位奋斗者都能在发展中找到价值坐标。变“政府配菜”为“企业点单”。组织力量深入到产业园区、企业项目一线,动态摸排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、集成电路等主导产业的紧缺人才清单,主动对接高校和科研院所,精准引进贤达专家团队,以“三顾茅庐”的诚意延揽关键人才。变“过路站”为“磁力场”。充分发挥特色产业园等载体优势,设立“创新引才工作站”,为流入工程师提供便捷落脚点和基础服务,为外地高校实习生协调实习住宿需求,举办项目路演和创新赛事,将“科创微城”打造成人才发现机遇、碰撞火花的“活力驿站”。变“乡愁”为“乡链”。摸清在外高层次人才的底数,动态建立数据库,设立“乡情联络大使”,精心组织乡情恳谈、项目对接活动,精准推送本地产业政策、子女转学政策等“暖心包”,将游子的“思乡情”转化为“归乡行”,实现“引进一个、带动一批”的链式效应。
构筑近悦远来“心安处”,营造产城融合发展的良性生态。产城融合发展中的人才竞争,本质上是生态竞争,良性生态才是持久竞争力。要以“人”的体验为中心,系统解决“引得来”易、“留得住”难的问题,打造宜居宜业、安心舒心的发展生态,让人才的安居乐业成为产城融合最坚实的底座。提升生活品质,让人才尽享便捷。在基础型的“一刻钟便民生活圈”之上,着力建设“高品质生活圈”,围绕科创园区、高校院所等重点区域的人才需求,加快打造高端人才社区、高品质租赁住房和高质量消费场景,同步优化交通“微循环”,联通村域文旅场景和周边商圈,实现“工作圈”与“生活圈”无缝衔接。升级公共服务,让人才感受温暖。在人才密集区域布局“一站式服务驿站”,集成政策咨询、子女入学、医疗保健等“关键小事”办理功能;联动高校资源共建共享图书馆、运动场馆、科创沙龙等,增强人才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的归属感。厚植人文底蕴,让人才认同文化。深入挖掘敢于创新、永不服输的工商文化,并将历史文化有机融入人才活动设计,勾勒特色文化主线,绘制本土文化导览图,打造具有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的“英才文化节”等品牌,以文化浸润增强人才情感联结、以文化认同凝聚人才认同。
激活人才效能“动力源”厦门股票配资开户,释放产城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。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资源集约高效,人才是第一资源,用好人才方能充分释放人才活力。要打破用才机制壁垒,让人才智慧在城乡大地充分涌流。搭建“镇村联建”舞台,推动人才下沉一线。推行“科技特派员+乡村振兴指导员”双轨模式,推动高校专家、企业技术骨干结对村社工改项目、现代农业园区,将论文和专利写在土地上。设立“乡村创客扶持基金”,支持在地大学生、返乡能人参与文旅开发、电商助农,激活乡村内生动力。探索“柔性用才”模式,突破高端人才瓶颈。引进“周末工程师”“候鸟型专家”,通过项目合作、远程咨询最大化释放高端人才红利,缓解短期内人才紧缺难题;推行“双聘制专家”,打通高校院所与企业人才双向流动通道,高校科研人员指导企业研发、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校外实践导师,让科研成果落地有渠道、更便捷,让企业生产更规范、更高效。构建“产才共兴”评价体系,强化实绩贡献导向。建立以创新价值、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,将项目落地转化率、技术攻关实效作为关键考核指标,按项目难度分层开展短期或长期成效评估,推动人才工作从追求“数量积累”向注重“质量效益”转变,最终实现“以产聚才、以才兴产”的良性循环。(冯亮)
港联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